7•15世界青年技能日

發(fā)布時間: 2016年7月14日

來源: 信息網絡管理中心

閱讀:

20141218日,第69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,將每年的715日確定為“世界青年技能日”。世界青年技能日的設立,旨在促進青年職業(yè)技能發(fā)展,為全球經濟社會發(fā)展作出更大貢獻,并將更好地營造勞動光榮、技能寶貴的社會氛圍,更好地激勵青年技能人才立足崗位、建功立業(yè),引導更多青年上技校、學技能。

2015年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國實現金牌零突破

20158月第四十三屆世界技能大賽在巴西圣保羅舉行,中國代表團在歷時5天的競賽中表現出色,取得了563銅、12個優(yōu)勝獎的優(yōu)異成績,創(chuàng)造了中國代表團參加世界技能大賽以來的最好成績,實現了金牌“零”的突破;此前中國兩次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共收獲2枚銀牌。

世界技能大賽由世界技能組織每兩年舉辦一屆,是當今世界地位最高、規(guī)模最大、影響力最大的職業(yè)技能競賽,被譽為“技能界的奧林匹克”,其競技水平代表了各領域職業(yè)技能發(fā)展的世界水平。本次大賽,中國代表團共派出32名“技能國手”,參加焊接、制造團隊挑戰(zhàn)賽、美發(fā)、汽車噴漆等29個項目的比賽。這些選手絕大多數是90后,是中國產業(yè)工人的新生代,年齡最小的只有17歲。

世界技能大賽給青年技能成才打開一扇門

轉載:田文生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5122111版)

制造團隊挑戰(zhàn)賽項目金牌獲得者玉海龍、林春瀧、鐘世雄(從左到右)

美發(fā)項目金牌獲得者聶鳳

數控銑項目金牌獲得者張志坤

汽車噴漆項目金牌獲得者楊金龍

焊接項目金牌獲得者曾正超


編者按:

在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上,中國的年輕選手取得了優(yōu)異的成績,如今,這些世界冠軍受到了哪些獎勵?他們的近況如何?在社會上產生了哪些影響?應該如何認識技能人才的培養(yǎng)?如何才能培養(yǎng)出更多“大國工匠”?

針對這些問題,本報進行了采訪,希望能為技能人才培養(yǎng)、職業(yè)院校教育教學創(chuàng)新提供一份思考的底稿。

在素被稱為“技能奧林匹克”的大賽上,中國方陣的全面崛起,引發(fā)了全球性的關注。有國外媒體評價說:“中國選手的精彩表現預示著中國作為制造強國的崛起?!?/span>

如何才能復制“奇跡”,培養(yǎng)出更多的“世界第一”?賽事過后,政府、企業(yè)、行業(yè)協(xié)會、學校都在思考。

扭轉輕視技能的世俗觀念

讓“大國工匠”成為“全民明星”

“中國要打造出更多的技能世界冠軍,面臨的最大困難依然是國人的觀念。”在中國工程建設焊接協(xié)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景鳳看來,我國重學歷、輕技能的現象非常突出,“家長們都希望讓孩子上大學,覺得讀職校的社會地位、社會評價低一些。”

顯然,這種觀念,將使得有志于鉆研技術的人口基數偏小,一旦“金字塔”的“塔基”不夠大,就必然導致“塔尖”的高度不夠高。

這種觀念已經造成了全局性的困擾。劉景鳳說,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過程中,制造業(yè)人才總量短缺,結構不合理,高級技師領軍人才匱乏,已成瓶頸。

如何破除這種根深蒂固的成見?世界技能大賽上的成就為此提供了新的契機。大賽打開了一扇門,足以讓有識之士感受到未來的光芒。

重慶市副市長劉偉在與聶鳳等獲獎者座談時便強調,要通過典范和榜樣的作用,提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,引起全社會各界廣泛關注。

杭州技師學院院長邵偉軍認為:““十二五”” 規(guī)劃建議明確提出, 要提高技術工人待遇。“這是加快技術工人成長成才的途徑,這樣的導向是提升我國技能人才水平的重要渠道?!?/span>

顯然,如果每個學生都把學術研究型人才作為唯一目標,而把做技術工人視為“失敗者”的選擇,那么,整個國家就會為此付出代價。

要重視技能人才,具體應該如何做?

“各級領導、社會各界要像關心奧運金牌健兒一樣,關心技能金牌獲獎選手,讓‘工匠’成為‘明星’?!眲⒕傍P呼吁,首先要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。在勞動模范評選,在各級黨代會代表、人大代表選舉中,提高技能人才的比重。

“我們除了有技能的‘奧運會’,還可以打造‘全運會’、‘省運會’。” 她建議說,“中華技能大獎”可以考慮由目前230名擴大到100名,并逐步增加名額,獎勵額度由目前的1萬元提高到10萬~50萬元。

對部分緊缺的技能人才,可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,讓技能專家“以師帶徒”,培養(yǎng)國家急需專門技能人才。此外,可參照國家對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進行重獎的做法,對有突出貢獻的技能專家給予重獎。同時,在落戶、子女入學就業(yè)、休假、體檢等方面享有高層次人才同等待遇。

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院長馮為遠建議,要逐步提高生產服務一線的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,完善勞動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,改善技能人才“收入低”“培訓機會少”“工作環(huán)境差”的現狀。

榜樣的力量正在顯現

“世界冠軍”點燃了更多年輕人學技能的熱情

盡管扭轉國人成見仍需時日,但是,中國選手在世界技能大賽上的優(yōu)異表現,為推動這種轉變提供了新的動力——正如世界杯吸引了萬千孩子走上球場一樣,世界技能大賽的優(yōu)異成績,讓更多青少年愿意去感受技能的魅力。

“冠軍效應已經顯現,今天下午,重慶有兩個大學生給我們學生處長打電話,表示希望‘回爐’,到我校學汽車技術?!焙贾菁紟煂W院院長邵偉軍1210日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:“楊金龍帶來的‘冠軍效應’是全方位的,改變了他的人生,更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技能人才的看法。這種關注也讓學校受益,在當地,隨便問一個普通人,都知道咱們學?!@個冠軍顯著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?!?/span>

他透露,捧回金牌后,政府也更加重視與學校的共建,簽訂了共建學院的戰(zhàn)略框架協(xié)議,試圖合作打造出一個培養(yǎng)世界冠軍的搖籃。

“這讓整個社會——特別是家長——知道:技能人才也有好的前景,行行都能出狀元。”邵偉軍認為,中國能培養(yǎng)出“世界技能冠軍”,并給予他們優(yōu)待,這將有助于整體上提高技能人才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。

類似的情節(jié),也在其他地區(qū)上演,榜樣的力量正在逐步顯現。

在重慶,今年21歲的陳思良首次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就獲得第四名,畢業(yè)于重慶五一技師學院的他在大賽后,被長安公司“挖走”,直接成為技師?!扒疤煳衣犝f他現在的月薪能超過1萬元?!痹撛涸洪L朱泉說。

劉景鳳透露,焊接工種的技術含量高、技術要求高,但作業(yè)環(huán)境相對艱苦,很多人望而生畏,這種情況導致愿意學習該項技能的城市孩子很少,更多的是來自于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(qū)的孩子。

曾正超獲得國際大獎后,吸引了攀枝花市的很多優(yōu)秀年輕人立志學習焊接技術。“在曾正超畢業(yè)的攀枝花市技師學院,今年下半年開學時,就有一大批孩子踴躍報名,學習焊接專業(yè)?!?/span>

“冠軍效應”也在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體現,據該院院長馮為遠介紹,2015年學院兩天就招錄新生2780人,遠超計劃招生的2480人,十分火爆。同時,生源的質量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,其中有72%的新生為高中畢業(yè)生,高考上本科線的有7人,上??凭€的有412人。

風起于青萍之末。這種暗流的意義,或許會在不久的將來逐步展現。

“以焊接行業(yè)為例,盡管我國正在大力推動焊接的自動化、智能化,但是,該工種的人才需求依然非常巨大,焊工隊伍從業(yè)者以百萬計,”劉景鳳感嘆說,可是,在這樣一支大軍中,要找出能完成高精尖任務的高端人才,總量依然不夠,“更多孩子愿意學習焊接,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,這種高端焊接人才短缺的情況可能有所緩解。”

工匠精神應注入技能人才培養(yǎng)

“不僅做工匠,更應成大師”

中國工程建設焊接協(xié)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景鳳是世界技能大賽焊接基地的負責人,全程見證了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的過程。

她發(fā)現,在世界技能大賽的評判專家中,很多都是從大賽中走出來的技能技術專家,“比如來自澳大利亞的世界技能競賽焊接項目首席專家Paul Condran paul先生,便是由一名曾代表澳大利亞參加世界技能大賽的獲獎選手,成長為如今的首席專家和出色的焊接檢驗師。”

在各國裁判員中,也有很多人是從大賽選手成長起來的,完成了由操作者成為焊接檢驗師、焊接工程師的轉型。

根據自己對職業(yè)院校和世界技能大賽的近距離觀察,她對職業(yè)教育提出了自己的建議。

“我在與歐美、日韓、澳大利亞、新西蘭等國的專家和選手的接觸中發(fā)現,這些國家的焊接工人,對自己的職業(yè)有著很高的認同度和很強的榮譽感,認為自己能成為一名焊接工程師,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。而且,他們大多有很好的知識素養(yǎng)?!彼f,“這給我一個啟示,職業(yè)教育應該將智能和技能并重,同時強化職業(yè)道德教育?!?/span>

“職業(yè)教育的終極目標,是讓受教育者能全方位地提升素質,成為復合型的人才。而不僅僅是只會某一種技能,卻在綜合素養(yǎng)和情商方面存在重大缺失?!彼f,“他們不能僅僅是一個工匠,更應努力成為大師。”

“職業(yè)學校要打造崇尚技能的校園文化,讓每棟建筑、每個石頭都散發(fā)著‘技能氣息’?!瘪T為遠院長認為:要加強對學生品德教育和“工匠精神”的培養(yǎng),培養(yǎng)品德兼優(yōu)、愛崗敬業(yè)、精益求精的“工匠型”技能人才。

本屆大賽——制造團隊挑戰(zhàn)賽,便是由中航工業(yè)成飛職工玉海龍與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的學生林春瀧、鐘世雄一起,齊心協(xié)力贏得了這場422小時8個模塊的比拼。這是大賽中含金量最高、難度最大的項目之一。

“隨著中國制造業(yè)水平的不斷提升,所需要的復合型創(chuàng)新人才數量也越來越多?!敝泻焦I(yè)成飛相關負責人表示,在企業(yè)中,許多崗位要求員工既懂技術又懂技能;而技工院校培養(yǎng)往往將技能與技術截然分開,重技能,輕技術,學生操作能力很強,理論知識卻不夠?!跋M磥砼c技工院校的合作,可以培養(yǎng)更多技能操作熟練、理論知識扎實的復合型創(chuàng)新人才?!?/span>

發(fā)布者:喬溧